會議背景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單細胞測序技術于 2009 年被提出 [1],為探究生命形式和生物行為提供了全新的認識。在 2018 年 Science 公布的十大科學突破中 [2],單細胞技術位列十大突破之首,這些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拓寬了我們對細胞異質性以及細胞功能的理解。2019 年,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被 Nature Methods 評為年度技術。而到了 2020 年,登上 Nature Methods 年度技術的則是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相輔相成的空間轉錄組技術,這一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可以在不丟失細胞空間信息的前提下研究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 [3]。日前,Nature 發布,空間多組學技術被評為 2022 年值得關注的 7 項技術之一。單細胞和空間多組學技術的發展有助于識別和理解細胞空間基因表達特征,在腫瘤、發育、免疫、遺傳等領域研究帶來新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伯豪生物力邀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領域專家共赴本次線上研討會,一起分享單細胞及空間組學技術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探索以及突破,共同探討單細胞研究的成果和應用前景!
會議亮點
? 新發表的單細胞 & 空間轉錄組高分文章第一作者在線分享項目經驗
? 會議發布全新的《單細胞文獻集》,助力單細胞空間轉錄組研究「事半功倍」
? 免費注冊并參會即可參與抽獎,眾多精美實驗室禮品等您來拿!
會議時間
2022 年 3 月 22 日(周二)
主辦單位
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
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
伯豪生物院士專家工作站
特邀嘉賓
宋東莉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研究員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特聘教授,呼吸科教授王向東團隊成員。研究方向為呼吸病學領域,主攻特絡細胞在肺疾病中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以及肺疾病的免疫代謝機制研究。在 Small Methods,Clin Transl Med,Cell Biol Toxicol,J Transl Med 和 J Cell Mol Med 等雜志發表論文 40 余篇。擁有發明專利一項。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省部級項目 2 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 1 項,參與面上項目多項。多次在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上進行研究報告,主辦國際特絡細胞學術研討會 1 次,并參與編輯專著一部。
張會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白麗教授課題組成員。多年來從事 NKT 免疫代謝調控與疾病的關系研究。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各一項,先后在 PNAS、CMI,Frontiers in Immunology,BBRC 等期刊發表論文 10 余篇,研究結果受到多篇頂 Jí綜述和論文的討論和引用。近期以第一作者在《PANS》發表了題為「INKT Subsets Differ in Their Developmental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n Foxo1」的研究成果。
張志鵬 博士 伯豪生物單細胞測序產品經理
主要負責單細胞 RNA、TCR/BCR、ATAC、靶向基因以及表面蛋白、空間轉錄組及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應用和開發。參與多項研究的方案設計和數據分析,尤擅長單細胞多組學的聯合運用及數據挖掘。
會議注冊
咨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