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首份《單細胞行研報告》(2020 年版),自 2009 至 2019 的十年間,單細胞研究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增長了約 14 倍。尤其是自 2013 至 2020 年,單細胞測序技術多次被 Science、Nature 等尖端學術期刊評價為年度重點技術,正引領生物醫學領域的新一輪技術革命。
那么,單細胞技術的優勢和國內市場前景究竟如何?作為國內單細胞技術的開拓者,伯豪生物的布局又有哪些?未來發展目標是怎樣的?……近日,丁香園對話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肖華勝博士,就以上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丁香園:作為伯豪生物的首席科學家,您能從技術角度,談談單細胞技術的主要優勢是什么?能解決其他技術難以攻克的哪些難點?
肖華勝博士: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組成單位,「單細胞研究」從字面就能理解,即是在單個細胞水平對組織開展的研究,這能夠從更高分辨率和時空結構上解碼生命。
以往的研究中,我們通?;诙嗉毎M織樣本獲得到的信息「平均」數據,而單細胞技術,則能夠準確獲取每一個細胞的異質性信息,讓「精準」研究跨上新臺階。
以腫瘤治療為例,我們知道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很強,導致一些腫瘤細胞的強耐藥能力,單細胞技術優勢就能極大體現。利用單細胞技術,可以明確這些細胞差異,并有針對性地研發新藥,精準治療,攻克耐藥性難題。
近年來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是單細胞的轉錄技術,至于蛋白質、蛋白質組和代謝等領域,單細胞技術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此外,由于單細胞技術價格成本高、時間周期長,目前在臨床應用得比較少。但是,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應用范圍拓廣,單細胞技術是一個必然的方向,也許 5~10 年,會成為一個常規手段。今年細胞免疫治療 CAR-T 獲批上市,可以說是開創細胞治療的元紀年 。
丁香園:在單細胞技術領域,以及在整個生物醫學領域,您認為伯豪生物相比其他國內企業,核心的發展優勢是什么?
肖華勝博士:能不能做到單細胞水平,是我大概等了兩個 10 年的結果。我的博士論文是 2002 年發表的,因為還沒有單細胞技術,基因表達測序只能用混合細胞樣品。單細胞技術是在 2009 年~2010 年開始起步的,我覺得終于可以解決遺留的問題,2012 年開始啟動這個項目。
2012 年左右,國內單細胞技術還處在探索的階段,沒有現成的試劑、沒有自動化的儀器設備、所有技術都要還在迷霧中,每一步都是挑戰。光細胞分選方法的建立就花了一年多時間,單細胞的文章就只測了 200 多個細胞,花了大概 兩年的時間,投入了 200 多萬。
正是有這份積累,我們才有了今天,通過不斷優化流程、更新技術,成功建立了包括 SMART-seq,10x Genomics 和 BD Rhapsody 等在內的主流單細胞 RNA 測序平臺。
基于平臺,我們開始重視兩個方面的發展,一個方面是在樣本的處理,另外一個方面是數據的分析和標志基因庫的整理。
前端是樣品處理,樣品能直接決定實驗結果成敗,需要解決樣本的取材,保存和運輸等額外難題,樣本才能順利從手術室到實驗室。2019 年伯豪生物推出的一款單細胞測序組織保存液,能夠在 72 小時內保證細胞的高活性,基本能實現全國覆蓋,從 70%~80% 到現在的超過 90% 的樣品存活率,是真正的通過技術研發,解決單細胞測序實驗的問題。
另外,還有從組織變成細胞的制備技術、單細胞核抽提技術等,并基于此開發的擁有自主專利的試劑盒,讓樣品處理變得精準、高效、便捷。
后端就是數據分析,單細胞的數據分析的特點就是數據量超大,分析難度大,如何把這些數據分析流程建起來,如何建立各種細胞類型的基因的標準,如何區分群與亞群······這些都是我們在逐漸完善的基因標志物數據庫想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伯豪生物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基于我們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與研發創新力,幫助客戶從樣本保存、運輸、單細胞懸液制備,到單細胞分選、建庫和數據分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的能力。
丁香園:伯豪生物一直以來在科學研究產業投入比較大,但隨著技術服務范圍擴大,逐漸向臨床應用做延伸和布局,業務越來越呈多樣性,您是否會擔心業務的廣泛開拓而有所失焦?
肖華勝博士:科技服務這塊業務,從 2002 年到現在快 20 年了,更多的是肩負國家科技興國的責任,伯豪生物有今天的發展也依賴于這 20 年踏踏實實的技術積累。
但技術本身是具有開放性的,伯豪生物的核心是做技術與不同應用結合的技術平臺,我們對應用保持開放,但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還是在聚焦,聚焦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基礎研究方面。
即便現在較火的體外診斷領域,我們投入的也是試劑的研發生產部分,我們布局的是產品 + 服務的模式,重點發展體外診斷產品,并結合科技市場一起來推動,這些都是圍繞我們自身技術競爭力開展的。
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在聚焦,在產品布局上,從「技術服務 + 產品」向「產品 + 技術服務」的模式轉變過程中,希望是經過 3~5 年的努力,把產品銷售的比例提升。在渠道布局上,我們也在聚焦,基于全國現有 20 多個辦事處,基本實現全國覆蓋,拓展了工業渠道,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戰場,我們的產品、技術、服務也能為他們助力,促進行業的良性成長。
伯豪生物的每一步都是有節奏有重點的,始終緊緊的圍繞我們有的技術,核心的技術、服務、產品,都是配套解決市場需求,形成系統化。
丁香園:能否分享下在助力用戶方面的一些經驗和當前策略?您認為這種助力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肖華勝博士: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客戶始終都是上帝。伯豪生物從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獨立出來的早期階段,對這方面意識并不強,所以企業在發展上經歷了一番挫折。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公司要去解決的,它同樣能促使我們自身得到發展,這也成了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
比如客戶提出的一些計算難題,來找我們,我們把這個事情解決了,我們就過關了,我們過關了以后就可以變成我們的一個技術,用平臺服務更多的客戶,企業的成長就是這樣相輔相成的。甚至我們還協助過對后來影響深遠的論文成果,讓后來者能基于此做更多的技術研究,這本身也非常具有意義。
這類的客戶需求,我們還在繼續做,甚至會嘗試將項目產業化,從而為更多潛在客戶提供幫助。而除了科技服務的平臺,我們還在進行一些底層技術的研發,朝著診斷技術的方向前進,既滿足用戶的科研需求,又能幫助其拓展臨床業務。
丁香園:未來 3-5 年內,伯豪生物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具體有何規劃?
肖華勝博士:未來 5 年內,我們的目標是將產品銷售規模增加到企業總業務 50% 以上的比例,真正實現從「技術服務 + 產品」向「產品 + 技術服務」的模式轉變。
據健康中國規劃要求,到了 2030 年,中國健康產業將達到 16 萬億的市場規模。另外,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而科學試劑和科學儀器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實現全面國產化替代的保障。
基于上述這些背景,伯豪生物將繼續面向科技和醫療兩大市場,提供技術平臺和技術服務的同時,不斷加大產品的研發力度,推出高質量的產品,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之后,截取肖華勝博士為國內首份《單細胞行研報告》作序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從宏觀到微觀,從低維到高維,從平行到交叉』一直是科學領域的發展基調。近年來,以單細胞技術為代表的革命技術正源源不斷地給生命科學和醫學注入活力,幫助人們從更微觀的細胞水平,更高維的時空角度,更交叉的組學視野來探索生命的未知,拓展醫學的邊界?!诖磥砟芘c更多同行者一起,秉持匠心,厲兵秣馬,為我國單細胞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 | 肖華勝 博士、研究員 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于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后,2002 年加入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曾任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和執行主任?,F任上海伯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和首席科學家,上海伯豪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伯豪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肖華勝博士一直致力于基因組學技術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他以負責人身份共承擔研究項目 10 余項,主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十一五、十二五「863」重點項目負責人。他在 2002 年度獲 Leica 神經科學獎一等獎,2003 年度獲上海市科協第九屆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2004 年度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 年度獲得第九屆明治乳業生命科學杰出貢獻獎,2009 年獲得上海市領軍人才培養計劃,2012 年獲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個人。 |